网盘登录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您好!欢迎您来到濮阳油田总医院官方网站!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> 健康科普
栏目导航
健康科普
【健康科普】秋天痛风高发,4个坏毛病不改,小心尿酸超标
发布时间:2024-10-21 08:38:24    点击:3次    [关闭本页]


秋天痛风高发,4个坏毛病不改,小心尿酸超标

入秋后,也进入了痛风的高发季节。

痛风,也叫白虎历节风,这个名字出自我国的传统医学。各地逐步入秋,也进入了痛风的高发季节,很多人的第一次痛风发作就是在秋天。

说起痛风,大家都不陌生,而引起痛风的罪魁祸首就是「高尿酸」。

01什么样的人尿酸容易超标?

在「嘌呤-尿酸-痛风」这一链条中,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,都会导致高尿酸血症。

高尿酸血症主要是指在正常饮食条件下,不在同一天测两次尿酸均大于 420 微摩尔/升。过去,女性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是尿酸超过 360 微摩尔/升。现在,男性和女性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都是 420 微摩尔/升。

健康人可因短期吃太多高嘌呤食物,导致血尿酸水平一过性升高,所以需要多次测量。

以下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浓度:

1、有高尿酸血症、痛风家族史的人;

2、长期大量饮酒、长期摄入较多高嘌呤食物者;

3、男性;

4、超重或肥胖者,其患病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.82和2.53倍;

5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血管病、多发性肾结石患者;

6、原因未明的关节炎,尤其是中年以上者;

7、60岁以上的人群。


02四个生活习惯,不经意间升高尿酸

1、果糖饮料

近几年流行病学研究发现,常饮含果糖饮料会增加痛风发病率。果糖会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,双重作用导致高尿酸血症,无论一次性摄入大量果糖还是长期较多量消耗均可导致血尿酸升高。鲜榨果汁也是如此。

2、烟酒不忌

有人看到酒的嘌呤低就认为安全了。事实上酒精对尿酸的影响和嘌呤高低没有关系,它可以通过代谢干扰尿酸浓度,体内的酒精越多,残留的尿酸越多。而烟草中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,也会降低脏器代谢效率,导致尿酸堆积。

3、长期熬夜
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徐灵菡、章晓燕在该院公众号刊文介绍,对我国8289名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。受访者分为三组:每天睡5-6小时为睡眠不足组;每天睡7-8小时为正常睡眠组;每天睡9-10小时为睡眠过多组。

结果发现,睡眠不足组中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患有高尿酸血症,患病率高达19.8%,显著高于正常睡眠组与睡眠过长组。睡眠时间减少会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升高血压、血糖和血脂。这些因素也会引起尿酸生成增多,从而升高血尿酸,造成高尿酸血症。 

4、缺乏运动

现在的工作生活慢慢趋向于久坐,长时间的久坐不运动,不仅会造成身体肥胖,还会影响代谢,不利于尿酸排出。


03五种方法,帮你正确降尿酸

1、提倡健康饮食

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食用动物内脏、浓汤与甜饮料,还要注意少食盐或腌制食品,每天摄入盐量控制住2-5克以内,也就是一个啤酒盖大小。 

适量食用低脂、脱脂奶制品、富含 ω-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、豆类及豆制品(肾功能不全者须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食用)。

2、戒烟禁酒

酒精与尼古丁会让尿酸在体内堆积,且抑制尿酸排出。因此戒烟禁酒对于高尿酸人群来说,是极为重要的。

3、减肥和运动

肥胖患者建议以每月减重 1.5 ~ 3.0 kg 的速度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(体质量指数:18.5 ~ 23.9)。

鼓励适量运动。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150 min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[每次 30 min,每周 5 次,心率在(220 - 年龄)×(50% ~ 70%)范围内]。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痛风发作,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。

4、多喝水

正常人每天排出的尿量大约是1000~2000毫升,平均量大约是1500毫升。而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人来说,由于体内尿酸比较高,在同样的肾功能条件下,要想排出比正常人更多的尿酸,就必须比正常人产生更多的尿。建议的饮水方式是少量多次。 

建议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人每天最好能喝2000毫升水以上(大概相当于4瓶标准550毫升的矿泉水)。没有添加任何成分的白开水、矿泉水和纯净水就是最好的。

5、遵医嘱用药

对于某些尿酸程度较高的患者朋友来说,建议其遵医嘱服用降尿酸药物。同时,在服药期间要做好尿酸测量工作,根据病情的发展随时调整用药量。但是这里要注意,要遵医嘱调整用药量,切不可滥用药,以免加重肾脏损伤。



  • 医院服务号

  • 医院订阅号

  • 医院视频号

  • 医院微信小程序

  • 医院支付宝小程序
Copyright © 2015-2026   濮阳油田总医院   版权所有
备案编号:豫ICP备11020202号      51LA统计   网旗网络|负责网站制作
地址:濮阳市大庆路124号   电话:0393-4821096
本站所有医疗建议及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替您去医院诊断。本站内容媒体转载需经本站同意